【校长专访】保良局陈守仁小学新任校长︰克服困难享好成果

浏览次数:2112       上传时间:2021-09-28 10:35

  周智铭深信,学校园圃既育苗也育人。
  本地热门直资学校保良局陈守仁小学设有自家有机园圃,学生化身小农夫学习照顾农作物,也将成果与别人分享。新任校长周智铭深信园圃既育苗也育人,学生在种植过程中或许遇到不少难题,却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机会,农作物成长之余,亦印证着小朋友的成长歷程。
  保良局陈守仁小学(下称陈守仁小学)的有机园圃于2014年初成立,利用校舍天台空间培育有机认证蔬菜,至2017年有机园圃被纳入课程中,每年9月至11月期间,部分小五及小六学生会获邀成为小农夫,学习照顾有机农作物。周智铭校长表示,有机园圃是学校一个很重要的特色,「简单来说只是一个种植计划,但背后有很多教育理念。」他解释,小朋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,其实身体力行去感受永续生活模式。

  勉励学生克服困难享好成果
  早前陈守仁小学获恒生银行邀请,参与恒生为庆祝成立88周年,推出「留声寄语」声音故事系列的《一棵树的力量》,由陈守仁小学的学生以「A Tree of the Future」为主题,透过画作表达他们对世界、未来及树木的想法,并辅以文字分享创作意念。
  周校长指故事讲述一个小男生的经歷,他怎样克服种种困难、达致最终目标,再与其他人分享,唿吁他们去做同一事情,对未来满有憧憬。他认为教育正是在做相同的事情︰
  我们教小朋友订立一些目标,克服当中遇到的困难,到最后有一个好的成果,最好的是用他们的热诚去感动其他人。
  最终校方收到18位学生的作品,恒生将学生的画作穿插在故事中。恒生银行传讯及企业可持续发展部数码传讯主管莫丽珠表示,《留声寄语》每集结尾都有「Who's Next」的场景,《一棵树的力量》作为系列的最后一集,片末就将18幅小朋友的画作公开展示,寄语由小朋友去承接未来,就像故事中主角播下一颗种子,种子变成一棵大树,再连结整个社会。
  参与创作的其中四位学生,包括小五的冯日临、叶律延、张海蓝及小四的郑司晴,分享他们画作的创作意念。叶律延构思未来的大树都有脚,人类就不能砍伐树木,「如果人类需要树木的帮助,树木就可以走过去帮助他们」,这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存的和谐一面。郑司晴希望未来能与家人住进大树内,跟着会行走的树环游世界。
  在冯日临眼中,未来的大树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,树下有操场和跑道让小朋友运动外,树上亦有课室和休息空间。至于张海蓝觉得未来充满希望和未知数,画作中「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变数」,树纹则代表她走的每一步。

  学校园圃既育苗也育人
  周校长坦言学校的园圃既育苗也育人,纵然小朋友在过程中经歷困难,但这也是他们学习解难的机会。校方将有机园圃纳入课程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计划,成立园圃的目的正是,「想透过有机耕种去帮助学校做一些人传人的发展」。
  小六的徐睿雅是小农夫之一,小三时曾参与有机园圃活动,今次再次有机会种植。她坦言有时辛苦,尤其遇到下雨,不过整个过程很开心,最后收成的粟米都很甜,可说是她辛劳的回报。她每次到有机园圃都很期待,想看看农作物长到多高,「有时见到昆虫会害怕,但为了农作物还是要除掉牠们。」
  收成时接近感恩节,校方藉此教导小朋友要懂得感恩,与人分享。周校长提及,学生有两棵粟米,他们通常会拿一棵粟米回家跟家人分享,另一棵就送给他们想感谢的人,例如老师或其他亲友。学校亦会将有机蔬菜捐赠给志愿机构,如惜食堂及油尖旺食物银行等。

  家长藉耕种领略育儿之道
  有机园圃有赖一群义务家长培植员打理,周校长感谢家长的投入参与,「连周末、公众假期,甚至年初一、打风,他们都风雨不改前来。」2016年学校出版《园来自有机》一书,当中除了家长的种植心得外,还借有机耕种来说育儿心得。家教会主席兼家长培植员Queenie的女儿就读小二,自2018年起在园圃帮忙,她认为培植农作物就像培育自己的孩子︰
  每个小朋友都跟农作物一样,爸妈都用很多耐心去灌溉他们,每个农作物都有不同的生长期,要慢慢扶助培育。
  Queenie说即使是同一种子同时间栽种,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,就如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。另一位家长Cherry自儿子小一至小六毕业后,担任培植员至今已踏入第七年,除了学会务农知识外,她亦从种植中教导孩子要珍惜食物,学习面对失败与步向成功。Cherry以种粟米为例︰
  不要想着别人的粟米很大,你的也一样大,你的粟米小但可能更甜。人很容易去比较,但要记住各有长处,要懂得欣赏自己。

相关资讯

更多资讯

相关学校

更多学校